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发〔2016〕9号)精神,按照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大局、突出市场导向、体现分类施策、扩大人才开放的基本原则,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改革人才管理体制
(一)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
1.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建立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清理规范在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增强服务人才意识,完善问责机制,加强人才管理法制建设。尊重人才主体地位,防止人才管理服务中行政力量主导学术资源分配、主导教学科研人才评价使用和激励等,防止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管理科研教学机构学术领导人员和专业人才。
2.创新人才编制管理方式。加快探索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率先在财政经费不与编制直接挂钩、有明确机构编制标准的高校和公立医院实行编制备案制试点,并及时推开。高层次人才或引进的特殊、急需、紧缺人才,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并经认定后,直接办理进人核编和上编手续。健全控编减编措施,调剂部分编制专项用于人才引进,探索建立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拔尖人才编制管理新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流动提供编制保障。
3.健全教学科研人才因公临时出国(境)分类管理机制。根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的实际需要,对教学科研人才因公出国(境)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访问、出席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执行国际学术组织履职任务等,实行有别于其他党政机关干部的审批制度。
(二)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
4.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全面保障和落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用人自主权。鼓励事业单位根据工作人员实绩和贡献,建立自主决定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鼓励用人主体采用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引进或聘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人才薪酬不受单位工资总额限制。
5.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坚持学术自主,保障领衔科技专家享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坚守学术诚信,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营造尊崇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多元包容的学术氛围。
(三)加快推进人才服务市场化体系建设
6.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实施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培育和支持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加大高端人才猎头引进培育力度,积极拓展境外市场化引才渠道。
7.做大做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把人才服务业纳入现代服务业,通过加大政府采购和财税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综合实力强、专业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支持创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四)深入探索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
8.继续推进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鼓励试验区按照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人才评价激励、搭建发展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各具特色的人才管理改革实践,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支持机制
(一)加快高端智力入赣
9.突出引才工作重点。坚持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注重“高精尖缺”导向,切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以高端制造、生物工程、资源环境、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引进工程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特别是引进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发展我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急需紧缺人才,推动我省在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上实现突破。积极引进战略规划、风险评估、资本运作、产品设计、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机构管理和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等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注重引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或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坚持以用为本,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才并重,建立引进人才目录,健全分析研判机制,增强引进人才工作的针对性。
10.推进重大引才引智计划。发挥重大引才工程的高端引领作用,多形式、多维度、多领域实施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和集聚各类优秀人才。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等重大引才工程,调整完善我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制定实施“赣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计划”,大力引进具有推动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研究制定加强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各地各单位实施各具特色的引进海外人才项目,从注重引进国外智力向引进外国人才转变。对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省关键技术、核心部件难题的海外人才,开辟特殊引进渠道,实行特殊支持政策,实现精准引进。在海外人才引进中开展知识产权评议,规避知识产权风险,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发现和引进海外人才。
11.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积极搭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海智工作站等载体,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干部学院、医疗卫生机构、园区、企业等加强引才基地建设,举办“海外人才江西行”“海智慧赣鄱”等活动,加快打造引才聚才国际合作平台。发挥外事、侨务、外专、商务、海外人才服务机构等渠道作用,建立海外联络机构协同运行机制。建立海外人才智力信息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孵化载体和产业化基地等,支持企业并购海外研发中心、实验基地、研发型公司,就地吸引使用海外人才。深化省校(院)战略合作,健全省校(院)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围绕提供战略咨询与智力服务、开展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省外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12.实施极具竞争力的引才政策。推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的院士给予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和300万元安家费,配备工作助手和工作用车。对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给予500万元到1000万元的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对引进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人选,优先入选我省“院士后备人选支持计划”,给予300万元到50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其中,自带高水平科研成果来赣转化的,再给予50万元到100万元的转化项目资助。对我省重点产业发展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国际一流或顶尖人才团队的引进,实行“特事特办、一人一策”,并通过项目资助、创业扶持、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综合资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在引进“高精尖缺”专业技术人才时,可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岗位总量、岗位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对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所支付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按规定据实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鼓励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施股权、期权和职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鼓励柔性引才,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赣工作生活期间,在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享受我省同类人员待遇。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所支付的奖励和劳务报酬,可按规定在单位成本中税前列支。研究制定引才激励办法,对在推荐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用人单位引进院士及“千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视贡献情况给予20万元到100万元的引才奖励。国有企业引才专项投入成本列入业绩考核特殊事项管理清单,可视为当年利润考核。
13.优化对引进的海外人才配套服务。健全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利益回报机制,加强对海外人才在项目申请、成果推广、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支持海外人才领衔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探索海外高层次人才担任新型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的制度。放宽外国留学生在赣工作限制,允许获得学位的优秀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在赣工作,逐步完善留学生实习居留、工作居留和创新创业奖励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引进人才在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对来赣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办理签证、居留或永久居留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限时办结。为外籍人才提供医疗便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医院、诊疗中心与国内外保险公司合作,加入国际医疗保险直付网络系统。试点普通中小学特别是外国语学校、民办学校开设专门招收外籍人员子女的国际班。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14.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创新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加快推进院士后备人选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优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支持优秀人才团队科研成果转化计划等。统筹推进各类重大人才项目,深入实施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江西省文化名家工程、“江西省国医名师”等,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端人才。
15.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重点聚焦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生物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技领军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对接国家“万人计划”,创新支持政策和支持方式,培养一批国家级创新人才和团队。
16.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定期组织优秀高层次企业家参与全省战略决策对话咨询等活动。建立优秀企业家人才库,依托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跨国公司、国家级园区、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建立创新型企业家培养基地,实施开放式、个性化、精准化的培训,重点培养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增加各类人才奖项中创新型企业家的评选名额,培养推荐一批思想政治强、行业代表性强、参政议政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民营企业家进入工商联。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进一步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健全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合理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对经营层实行市场化、契约化管理。
17.大力培养“赣鄱工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培训共同发展,开展校(院)企联合培养试点,加快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技兴赣鄱”专项行动,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推进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工匠精神”。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18.抓紧培养青年优秀人才。打破常规,不论资排辈、不求全责备,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省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或向青年人才倾斜,通过导师引导与跟踪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实施好省“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井冈学者”“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青年俊才开发计划”等。对入选省“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给予20万元到5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时优先考虑,择优推荐到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建设学科等科研机构工作并担任相应职务。
三、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一)改革人才评价考核制度
19.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德才兼备,根据岗位特点,突出能力、业绩和贡献导向,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对基础研究人才,突出学术、技术水平的同行评价;对应用研究和开发型人才,强化创新创造业绩贡献评价,注重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产学研结合等;对科技成果转化型人才,突出转化的效益效果评价,注重产值、利润等经济效益和吸纳就业、技术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
20.推进人才评价社会化。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灵活使用同行评价、客户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方式,鼓励支持更多的学会、行业协会、专业人才评价机构等社会组织承担人才评价的服务工作。逐渐弱化政府对科研机构的申报式评估,推行第三方的非干扰式评估。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
21.科学确定人才评价周期。根据科研活动类别和学科特征,合理确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评价周期。弱化中短期目标考核。适当延长优秀青年人才评价周期,让人才集中精力投入科研活动。鼓励用人单位建立和实施免考评制度,对优秀科研人才一定周期内不考评科研工作量和成果情况。
(二)完善职称评聘制度
22.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突出用人主体的主导作用,扩大用人单位职称评审自主权。对专业技术人员集中、条件成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探索自主评审机制,自行制定不低于全省通用标准的职称评价标准,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工作。
23.有效缓解评聘矛盾问题。根据用人单位所在行业、职业、岗位特点和单位属性,合理确定职称评审与聘用的衔接关系,促进人才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建立与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的职称评审制度,逐步放宽岗位职数控制比例限制,实行评后即聘、动态管理。深化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制定事业单位岗位动态管理指导意见,建立岗位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岗位管理职级晋升改革。
24.创新职称评审机制。完善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并严格管理,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由用人主体根据研究领域和岗位特点确定评价依据。对广泛分布在各类企业和社会经济组织中的新兴职业职称系列,实行评聘分开。
25.开辟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和聘任“绿色通道”。完善突出贡献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办法,向企业和科研一线创新创业人才倾斜,有突出贡献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论文等限制,直接审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对回国工作、符合条件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其国外专业工作经历、学术或专业技术贡献可作为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6.推进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要求,加快推进我省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对不同功能和资金来源的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加大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力度。完善科研项目资金和成果管理制度,对目标明确的应用型科研逐步实行合同制管理。赋予财政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对间接经费的统筹使用权,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劳务费用预算不设比例限制,由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据实编制。结转结余资金可按规定结转下年继续使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合理制定科研人员差旅费管理办法,可根据学术会议的性质确定会议规模和经费标准。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将部分直接费用的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可按照《政府采购法》有关规定,自行采购科研仪器设备和选择评审专家。横向课题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其具体支配和安排,依据合作双方约定,实行课题组长全权负责制。对科研人员承担来自于市场的横向科研项目与来自于政府的纵向科研项目,在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科技奖励等方面同等对待。
27.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根据实际需求,对基础研究和公益性强的共性技术领域研究,给予长期稳定的财政资金支持,为科研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和自由探索创造条件。对前沿和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建立政府资助、竞争性项目经费资助、对外技术服务收益资助等多元投入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科学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企业出题、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科技项目立项与事后奖励支持机制。
(四)实施科技创新激励
28.保障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积极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施,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成果转化后“一朝致富”,在全社会形成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的正向激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净收入用于人员奖励的支出部分,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对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建立绩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29.健全国有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按照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研究制定国有企业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对不适宜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的采取其他激励措施。鼓励国有科技创新型企业对重要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建立员工持股制度,调动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企业实施分红激励所需支出计入工资总额,但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不作为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社会保险费、补充养老及补充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的计提依据。
(五)健全人才荣誉激励机制
30.完善人才奖励体系。健全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支持人才积极参加本行业、本专业国际或国家荣誉奖项评选。优化“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省政府特殊津贴”“庐山友谊奖”等人才荣誉表彰项目,对在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
31.提升优秀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鼓励人才投入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优秀人才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注重在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模、推荐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政协委员。
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机制
(一)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32.加快建立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融合机制。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营造公平竞争、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新兴业态,支持高层次人才开展跨界融合创新。
33.大力培育众创空间。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参与众创空间建设。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各种形式的“双创”平台。采取“一站式”受理、网上申报、三证合一等措施,为创业企业市场准入提供便利。对入驻众创空间的企业、个人在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发生的房租等费用实行补贴,支持众创空间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创新创业服务的力度。
(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主转移转化科技成果
34.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成果利益分配机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可自主确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不需审批或者备案。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不上缴国库,全部留归单位,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
35.健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金融保障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组成多种类型基金,重点服务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发展,形成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及所在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拓宽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每年从省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作为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一批优秀人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商业银行等机构开展股、债、贷相结合的融资产品与服务,缓解人才创业初期融资难题。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支持个人和机构开展天使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36.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建立简便高效和规范的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的审批方式,保障离岗创新创业科技人员离岗期间在原单位保留人事关系、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保承续等方面的权利。
37.鼓励科研人员在岗创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编在岗科技人员在按要求完成岗位职责任务的前提下,依法利用本人及所在研发团队的科技成果或技术专长开展在岗创新创业,自行合法创设与本人研究方向一致的相关企业或机构,也可经所在单位同意,在科技型企业从事与本人研究方向一致的兼职并按规定取得报酬。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
五、健全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机制
(一)完善人才流动政策
38.提升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县以下事业单位招聘,适当放宽学历、专业和年龄条件,降低准入门槛,允许部分职位面向本市、县(市、区)户籍人员定向招考。对艰苦边远地区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短缺专业人才,可以采取面试、组织考察等方式公开招聘。鼓励基层企事业单位实行灵活的人才薪酬制度吸引人才,落实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正常增长机制,对条件艰苦偏远乡镇基层一线人才进一步倾斜,帮助解决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放宽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在评选突出贡献人才、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人才表彰项目时,适当向基层倾斜或实行名额单列。
39.优化人才流动的配套服务。研究制定与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配套的人才流动管理办法,完善机关和基层、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人员流动手续的转接办法,健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衔接机制。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或就业的人才,实行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并享受免费的人事代理服务。探索建立人才居住证制度。做好从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农村特岗教师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录公务员的工作。探索建立和实施人才服务基层“奖励积分制”,建立智力帮扶长效机制。
(二)搭建人才基层服务载体
40.实施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加大选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工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服务的力度。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加大免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全科医师等基层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人才项目的有效实施。
41.积极推进对口合作项目。鼓励和支持开展县(企)校(院)合作,创新合作项目和方式。围绕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引导重大科技项目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布局,鼓励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到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创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推进选派博士服务团、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团、卫生人才服务团和专家咨询服务等活动。
42.探索设立基层科研工作机构。鼓励和支持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县(市、区)、工业园区、企业或有条件的乡镇设立科研工作院(站、所、中心)等,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等。定期派出专家开展技术服务,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基层一线。
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一)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43.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省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一站式”受理高层次人才的服务申请。实施“江西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卡”制度,高层次人才凭卡享受《江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文件中明确的相关优惠,同时可在指定时间段内,在赣以优惠协议价格游览指定景区、入住指定酒店。
44.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加强人才公寓建设,优先解决引进人才的过渡性住房问题。支持用人单位通过提供房贷贴息、房租补贴等形式解决人才住房困难。完善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待遇,在全省三级甲等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体检、就医等优质服务。支持人才购买相关商业医疗保险。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提供便利,经认定为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不受户籍限制,自主择校。
(二)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45.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系。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健全人才领导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
46.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党委联系专家工作机制,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人才制度。充分利用 “红色”优势,加强对人才的国情、党情、省情教育,增强人才自觉服务江西发展大局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推进江西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鼓励支持各地各单位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细则或配套政策,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对基层因地制宜的改革探索建立容错机制。相关职能单位要加强指导监督,抓紧制定任务分工方案,明确各项改革任务的进度安排,切实抓好落实。
人才政策发布会现场(黄玉婷 摄)
5月14日,中共江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召开以“才聚江西 智荟赣鄱”为主题的江西省市人才政策集中发布会。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爱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徐忠,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克琦,南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江晓斌,上饶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玉剑,新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赖国根,鹰潭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余正琨,赣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伟,赣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超,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朱小理,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姚戈霞作人才新政发布。江西卫视主持人尹颂主持发布会。
尹颂:
各位来宾、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前湖迎宾馆赣江厅高朋满座、群贤毕至。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出席“才聚江西 智荟赣鄱”系列人才活动的重头戏:省市人才政策集中发布会。
参加今天会议的嘉宾有: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爱明女士,国家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有关负责人,海内外优秀人才代表,中央和省内外媒体记者朋友,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省属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代表,以及各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负责人等共360余人。首先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们将通过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江西手机报、江西视听台、江南都市报新媒体等,以图文和音视频方式全程同步直播,敬请关注。
现在,省市人才政策集中发布会正式开始!
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短片,共同感受近年来江西如火如荼的人才工作。
通过刚才这个短片,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近年来,中共江西省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重大人才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接下来,有请: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爱明女士致辞!
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爱明(黄玉婷 摄)
赵爱明:江西是浸透烈士鲜血、饱含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发展热土。近年来,4600万江西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记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赤诚大爱和加快江西发展的殷切嘱托,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不断开创江西发展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我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欠发达仍然是江西的基本省情,相对落后仍然是江西的最大现实。加快江西发展,关键在创新、根本靠人才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多次强调,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拿出更加优惠的好政策,搭建尽展其才的好平台,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人才赣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崛起的江西呼唤人才。江西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去年以来,我们依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建立“对接高层次人才联络站”,大力实施“赣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计划”,抓住举办“服务革命老区院士专家行”、首届世界赣商大会和海外专业协会会长联席会等一切机会,招贤纳士、延揽人才,让人才“挑大梁”“唱主角”;全省各地以最大的诚意和热情,为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为高端人才提供“一对一”“定制化”服务,使人才成为“座上宾”,真正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开放的江西吸引人才。好政策引来好人才。人才政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大力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引才用才政策体系。全省各级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使出更多的硬招实招,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推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新政”。我们举全省之力,启动实施了省“双千计划”,5年投入20个亿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省会南昌,5年安排100亿人才发展经费,实施“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行动计划;江西赣州,出台人才新政30条,集聚行业人才“领头羊”。截止目前,省级层面出台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文件已达41个,已有9个设区市和赣江新区推出了力度较大的引才新政和改革举措,南昌大学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也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引才办法。好政策关键在落实。今天我们举办省市人才政策集中发布会,采取省市联动、部门协作的方式发布人才新政,目的就是让好政策广为知晓、落地生根,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打好政策组合拳,实现改革效益最大化。
发展的江西集聚人才。真正的人才,看重的是干事的平台、成事的机会。没有好的平台,人才就没有用武之地。我们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江西叠加实施的优势,依托10个国家级经开区、9个国家级高新区、55个“国字号”科研人才平台等载体,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们坚持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出发,大力构建一批国家级、国字号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真正用高层次的平台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我们突出项目支持这个载体,深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发展项目,让项目围着人才转、人才带着项目干。
美丽的江西成就人才。“良禽择木而栖,士为知己而搏。”我们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珍视人才环境。坚持服务与管理有机统一、引才与留才同向发力、本地人才与外地人才一视同仁,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各类人才。去年以来,我们坚持精准服务,通过探索设立省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成立人才服务银行,为人才量身定制金融服务,着力破解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遇到的资金困扰。我们大力创建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采取创新平台优先搭建、紧缺人才优先开发等“五个优先”支持举措,推动全省人才服务环境不断优化,最大限度凝聚人才“磁场”,不断激发人才兴赣活力。
各位来宾、各位记者朋友!当前,江西这片红色热土,正处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急需人才、渴求人才,热忱欢迎广大人才来赣创新创业,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真诚期待各位嘉宾和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关注江西、支持江西,让这片红色热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尹颂:“崛起的江西呼唤人才、开放的江西吸引人才、发展的江西集聚人才、美丽的江西成就人才”,赵部长热情洋溢的致辞,充分表达了江西省委爱才的诚意、聚才的实招、用才的良方。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海内外优秀人才选择江西、留在江西,投身这片红色热土。据统计,仅今年4月份以来,我省主要高校、科研院所和部分企业引进博士300多名。今天,我们专门邀请到部分引进的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代表,让我们共同见证他们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
高层次人才集中签约现场(黄玉婷 摄)
有请第一批签约代表入席签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接下来,有请第二批签约代表入席签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工程学院、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省农科院、江西铜业集团、济民可信集团。
让我们以热烈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同时,也祝愿每一位来赣创新创业人才工作顺利、事业顺心!
各位来宾、各位记者朋友!接下来敬请观赏短片《美丽江西秀天下》,随后进入集中发布环节。
一段精彩的短片,为我们展现了多彩江西所特有的杜鹃红、香樟绿、青花蓝、马蹄金。美丽江西惊艳世界,开放江西拥抱世界。热诚欢迎海内外才俊来江西创新创业,在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征途上实现人生梦想。
接下来,进入省市人才政策集中发布环节。
首先,请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徐忠先生作政策发布。
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徐忠(黄玉婷 摄)
徐忠:2017年以来,我省人才工作以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围绕出台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工程、打造人才平台、优化人才服务等方面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和保障。
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项人才政策落地见效
去年1月,江西省委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46条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机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等改革创新。在人才引进方面,对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提出了较优惠的支持措施,其中,对引进的院士给予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和300万元安家费,配备工作助手和工作用车;对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给予500万元到1000万元的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对引进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人选,优先入选我省“院士后备人选支持计划”,给予300万元到50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对顶尖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实行“特事特办、一人一策”。在人才评价激励方面,围绕各类人才反映强烈的问题,针对开辟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和聘任“绿色通道”,科学确定人才评价周期,加快推进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改革,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提出了明确的改革任务。在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提出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成果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自主创新创业,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等改革要求。在人才流动方面,提出提升人才保障水平、优化配套服务、搭建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在人才环境优化方面,精心搭建事业发展平台,从住房、医疗、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税收优惠、出入境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在《实施意见》引领下,省直各单位纷纷根据自身职能,围绕编制、职称、科技成果转化等人才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出台了41个人才改革配套文件。通过制定人才引进编制优惠政策,建立编制周转池,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一视同仁,对高层次人才优先用编,为一批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解决了编制问题。通过出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对留学回国人才、有突出贡献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按业绩和能力直接审定高级职称,目前已有79名人才通过“绿色通道”取得高级职称。通过出台《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最大限度下放科研单位自主权,给科研资金的使用 “松绑”,目前已推动省属科研院所及高校转化科技成果360多项。按“分级分层、属地管理、严格规范、优化服务”的原则,出台了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问题的具体操作政策。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办理签证提供便利,来赣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家属办理签证时限由7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办理居留证件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
二、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人才赣军”
去年11月,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位推动下,举全省之力启动实施了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即省“双千计划”。这是江西目前最高层次的人才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面向省外和国(境)外,引进1000名左右“高精尖缺”优秀高层次人才和100个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面向省内重点培养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预计5年投入经费20亿元,其中对人才的资助最高达300万元,引进类人才还可提取其中30%用于改善个人生活条件,对团队的资助最高达800万元。
在实施过程中,省“双千计划”突出了三个对接:对接重点产业发展,围绕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型光电、航空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江西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推动江西在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上实现突破;对接重大人才工程,引进类项目设置参照国家“千人计划”做法,培养类项目设置参照国家“万人计划”计划做法;对接高端人才资源,对外省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申报有关个人引进项目的,开辟绿色通道,直接进入考察环节。
去年12月初,我们启动了省“双千计划”首批引进类项目评选。来自19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7个省份的1698名高端人才和团队进行了申报。经审核,840名高端人才和68个高端人才团队进入评审环节,其中130名在省外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的高端人才直接进入了绿色通道。为了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我们设立了5个评审平台,建立了2万多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库,评审环节包括网评会评两轮,同时明确评审时外省专家的比例不少于50%,评审专家重复率不超过30%。
参与省“双千计划”申报的人才和团队,是我省宝贵的人才资源。对于入选的人才,我们将用好用足相关配套支持措施,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优化服务,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对于没有入选的人才,我们将加强跟踪,鼓励他们在明年的评选中继续申报,同时各市县、各单位也将积极对接。
下半年我们将适时启动“双千计划”培养类项目的申报,面向省内本土人才进行选拔,做到引育并重,进一步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
三、创新人才支持服务手段,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引才工作,引进是前提、留住是关键、使用是根本。为了让各类人才在江西心无旁骛地创新创业,我们积极创新人才服务支持手段,用事业留人、服务留人、环境留人。
1、搭建特色人才发展平台。没有好的平台,人才就没有用武之地。2017年以来,我们下力气打造了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人才发展平台。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共同建立了“江西省对接高层次人才联络站”,充分发挥中井院培训资源丰富、高层次人才来往频繁的优势,为我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与国内高端人才对接搭建了桥梁。去年以来,已与200多名顶尖专家进行了对接。我们注重发挥高端平台集聚人才的作用,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有院士工作站161家,柔性引进150名院士和1100多名顶尖专家;建有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9家,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46人。同时,创新实施“海智计划”,建成30家“海智计划”工作站,与海外科技团体及科技人才建立经常、密切的联系,已引进156名海外专家和团队,开展合作项目100多个。
2、创新人才服务支持方式。为了解决融资难这一人才创新创业中遇到的最普遍、最棘手的问题,破解人才有技术无资金、有成果难转化的困局,我们创新设立了省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重点用于吸引、培育和支持高端人才或优秀人才团队实施创新创业项目。主要包括,省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或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主要完成人牵头实施的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取得先进创新成果或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人才和人才团队牵头实施的创新创业项目。由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教育厅等相关单位负责筛选和推荐人才项目,省财政投资集团公司负责招募和筛选优质基金团队,让人才和基金团队双方对接协商,达成投资合作协议,用市场化手段实现人才与基金团队的准确匹配,推动优秀人才和优质基金强强联手、共同发展。去年9月,省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正式启动,目前已成功实现了子基金、投资项目“双落地”,子基金规模已达4个亿,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孙润光博士已获1500万元的基金支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
为进一步发挥金融对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支撑作用,我们依托江西银行,设立了全国首家专业化人才服务银行——江西人才服务银行。主要根据人才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为人才量身定制精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包括“乐业”和“安居”两大类。截至目前,已为一批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基准利率信贷支持6.12亿元,为一批高层次人才发放了赣才卡和人才专属信用卡,让他们享受专属优质的生活消费服务。
3、创建人才服务示范基地。为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形成产业集聚人才、服务留住人才、人才推动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专门制定出台了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建实施办法。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创建上注重示范引领。从2017年起,力争通过3年时间,在每个设区市及赣江新区,各创建1-2个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示范带动整个区域人才服务工作升级。二是在标准上注重产业导向。示范基地创建主体,应为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对我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引领带动作用,且具有较好的服务人才创新创业基础的特色产业园区,具备产业特色鲜明、人才集聚力强、服务功能完备等基础条件。三是在支持上注重优势叠加。示范基地享受“四个优先”人才支持政策,即人才优惠政策先行先试、急需紧缺人才优先开发、人才创新平台优先搭建、人才配套服务优先保障。目前,上饶大数据产业园和鹰潭移动物联网产业园已建成首批省级示范基地,为程维、王文京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提供了优质服务。
随着多项人才改革举措的密集出台和落地,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江西已成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沃土。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各位来宾和各位记者朋友对江西人才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衷心希望各位帮助我们积极推介江西人才发展的大好环境,发展的江西热诚欢迎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来到赣鄱大地施展才华、成就梦想!
尹颂:谢谢徐部长的发布。从徐部长的发布中,我们了解到,去年以来,省委在制定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工程、搭建人才平台、优化人才服务方面推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打出了人才强省建设的“组合拳”。特别是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人才服务银行、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都是极具有开创性的政策举措,相信,随着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列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必将开创人才强省建设的崭新局面。
接下来,请江西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克琦先生作政策发布。
江西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克琦(黄玉婷 摄)
刘克琦:一、省人社厅制定出台的人才新政
根据省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我厅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我省重要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
在政策创新方面,进一步扩大了用人单位引才自主权,省市属事业单位可自主考核招聘博士毕业生,县属及以下事业单位可考核招聘全日制硕士毕业生。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全面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也可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加大了人才激励。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的一次性奖励补贴、对高层次人才发放的特殊薪酬等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关键岗位、业绩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养老保险政策。来赣前有省外、海外工作经历且未参加养老保险的,本人自愿,可办理一次性补缴曾在省外或海外工作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在资金整合方面,进一步整合人社部门资金,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到2020年,省本级筹集人才发展基金35亿元。加大创业贷款扶持力度。每年遴选50个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对其创办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资助优秀创业项目,对获得创业大赛奖项的人才项目给予资助,国家级大赛奖项的给予20万以下资助,省级大赛奖项的给予10万以下资助。
在平台建设方面,到2020年,建设创业孵化基地200家,建设博士后站300家,对符合条件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最高可给予一次性补助200万元。对新设博士后站10万元资助。以中国南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龙头,建立5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知名大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先开业后办证”入驻我省。
在服务人才方面,每年编制和向全社会发布全省引才目录、开展系列引才活动,定期举办赣籍人才服务家乡对接会,在省外举办江西引进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开展海外博士江西行活动。开展“互联网+人才服务”行动,建立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完善“12333”人才工作服务专线。建立赣籍人才信息资源库,加强与省外国外的赣籍高层次人才的联系。
在引进外国人才方面,启动实施“双千计划”外专项目,对入选的外国人才给予每人20万元至300万元的项目资助;畅通来华签证渠道,对在我省工作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可办理或变更为R字签证(人才签证),签证有效期可延长至5年或10年,可多次入境,每次可停留180天。本人愿意在赣定居的,经外国人才主管部门认定,由公安机关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来赣外国人才配偶及子女,可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就学等方面享受绿色通道和优质服务。
二、引才工作情况
按照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安排,省人社厅每年会同省委组织部,向全省企事业单位征集引进博士以上优秀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并通过各种媒体向海内外发布江西引才公告和引才目录。2018年征集的全省引进博士以上人才需求岗位共有3277个,分布在全省192家企事业单位。从所征集的引才岗位目录情况来看,主要有这么四个特点:一是需求旺。在这批岗位目录中,用人单位数、提供博士岗位数分别较去年增长96%和36.8%。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单位仍然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户。比如,高校的博士岗位需求有2505个,占76.4%;科研院所的博士岗位需求有172个,占5.2%;医疗卫生单位的博士岗位需求有300个,占9.2%。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长较快,势头正猛。今年有105家企业提出了博士岗位需求300个,分别比上年增长218%和73.4%。一次性需求博士岗位超过200人的单位有2个(江西理工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二是分布广。这批岗位目录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智能装备(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光伏)、汽车制造、有色金属、生态环境与节能环保、现代农业、金融与管理、电子商务与互联网、化学化工、特种船舶等13个领域,涵盖了我省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而且与“两重”(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两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关联岗位也达到1000多个。三是层次高。在这批岗位需求中,全部具有博士学历,包括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及各类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行业领军人才等。其中,有27家博士后站提出了招收6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需求。四是待遇好。在薪酬待遇上,用人单位大都采用一事一议、面谈的方式确定。这批岗位需求中,百万年薪以上的岗位超过30个、50万元以上年薪的岗位超过200个、30万元以上年薪的岗位超过670个。比如,江西航宇新材料有限公司对引进的博士年薪可达200万元;南昌大学开出年薪120万元;华东交通大学开出年薪160万元;江西财经大学对海归人才开出年薪55万元、住房补贴5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20万元;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出年薪80万元、一次性安家费30万元、住房补贴50万元;省科学院对高层次领军人才最高开出80万元年薪、1000-15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300万元安家费。用人单位针对领军人才,还承诺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相比以往,今年我省无论是高校、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都是大手笔,毫不吝啬,重金引才,可以说,都充分展现了各自引才“满满的诚意”。
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省人社厅会同省委组织部每年部署和组织开展赴外省系列引才活动,每年在北京举办江西引进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取得了良好成效。全省各地各部门也结合本地本部门人才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引才活动。五年来,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131人,引进海外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5万人次。今年我省引才工作将进一步加大力度。3月份,我们会同省委组织部在东北地区积极开展了引才活动,连续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方,分别举办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组织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加了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高校毕业生招聘会。4月份,组织了江铃集团、汉腾汽车等8家汽车企业参加了工信部在重庆举办的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招聘会。作为本次省市人才政策集中发布会系列活动之一,我厅明天将在省人才市场举办高层次人才对接招聘会,届时有来自全省各地的106家企事业单位、提供4605个本硕博岗位入场招聘。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精心组织筹划和举办引才活动,力争全年引进1000名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在这里,我先通报一下下半年准备开展的几项引才活动:一是5月下旬在西北举办引才专场招聘会;二是6月-7月组团参加在武汉、南京等地举办的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并举办生物医药类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会;三是9月-10月组团参加在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广州等地举办的高层次人才招聘会;10月在北京举办第五届江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北京专场招聘会;11月再次组团赴东北进行专场招聘;12月组团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留学人员交流会。
届时,我们也将邀请部分媒体共同参加有关引才活动。最后,恳请各新闻媒体继续关心关注各类引才活动的进展情况,多作一些高质量、高频率的广泛宣传,共同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预热、造势、传声。
尹颂:谢谢刘厅长的发布。刘厅长用一串漂亮的数字,为我们展示了去年以来我省引才聚才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这都得益于全省上下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随着一系列人才新政的深入实施,必定会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来赣创新创业。
接下来,请中共南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江晓斌先生作政策发布。
南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江晓斌(黄玉婷 摄)
江晓斌:4月底,南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行动计划的意见》(简称“人才新政”),向全社会传递了南昌市求贤若渴、广聚天下英才的强烈信号。
一、南昌“人才新政”的出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实践证明,谁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竞相公布“人才新政”,掀起了一波波“人才大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省委刘奇书记强调“抓好人才工作是解决江西发展不足的关键一招”。当前,南昌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攻坚期,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又面临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力求以人才建设的制高点抢占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在这一背景下,南昌“人才新政”应运而生,这是南昌市第一个关于人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南昌“人才新政”的主要内容
南昌“人才新政”主要分四大部分22条举措。第一部分,实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育政策。按照“高端、中端和基础端人才相结合”的要求,实施顶尖领军人才、紧缺急需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本土人才、海外人才引育6项子计划。第二部分,健全创新活力迸发的人才集聚机制。主要是支持开发区新区、科研创新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等聚才载体建设的政策举措。第三部分,持续优化人才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重点是人才评价、金融服务、安居工程、医疗保健、子女就学以及荣誉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第四部分,构建人才优先发展的保障体系。就人才工作目标考核、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协同推进、便捷优质高效人才服务、人才工作氛围营造等方面作出刚性要求。南昌“人才新政”手册已发给各位记者朋友,具体内容我不多作赘述。
三、南昌“人才新政”的特色亮点
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站位较高。“人才新政”以立足南昌、面向全国、放眼全球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南昌的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既脚踏实地又“跳起来摘桃子”,规划了未来五年人才发展的目标,即:安排100亿元人才发展经费,聚集100名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500名地方级领军人才,2000名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和社会事业紧缺急需人才,新增10万名技能人才,吸引50万青年人才在昌创新创业。
二是竞争较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要求,提升新政竞争力。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和地方级领军人才,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奖励补贴;重大贡献的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实施青年人才“零门槛”落户,中专及以上高校毕业生、或取得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三个工作日内办结落户手续。
三是突出重点。坚持把产业发展需求作为人才引育的关键考量,重点围绕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现代金融等战略支柱产业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引进和培育1000名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和1000名社会事业紧缺人才,给予20—50万元奖励补贴。对有效支撑我市重点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政策、资金、土地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设立“洪城引才奖”,对用人单位引进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发放最高200万元引才奖。
四是内外兼顾。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郎”。如,实施洪城菁英提升计划,着力打造100个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遴选1000名本土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0名农村实用人才、300名科技专技人才赴国(境)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又如,实施洪城工匠计划,资助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对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高技能人才,个人和用人单位均给予50万元奖励。每两年选树50名技能含量高、绝技绝活特色明显的“洪城工匠”,每人奖励1万元。
五是强化配套。新政对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给予扶持、对人才项目的投资给予支持,在人才分配上给予激励。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产业基地建设。组建10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和5000万元的信贷风险缓释基金,政府分担人才创业风险;对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300万元项目资助;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首担、首贷、首投等支持。又如,对产出重大技术成果的创新创业人才,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并减免租金、补助贷款贴息。同时,按照“1+N”的总体布局,正在加快制定系列配套文件,让“人才新政”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六是重视服务。积极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对高层次人才家属随调、住房、配偶子女就医、子女就学提供制度性保障。比如,给予顶尖人才300平方米标准的全额购房补贴,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地方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购房补贴。给予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10万元、6万元购房补贴等。对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放“医疗保健服务卡”,在市属医院开设“医疗服务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自主择校。
尹颂:谢谢江部长的发布。5年安排100个亿人才发展经费,英雄城南昌,打响了人才强市建设的“第一枪”,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一揽子人才新政的推出,一定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南昌、发展南昌。
接下来,请中共上饶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玉剑先生作政策发布。
上饶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玉剑(黄玉婷 摄)
黄玉剑:上饶被外界誉为“上乘富饶之地、生态高铁之都”,伴随全国首个“骑跨式”高铁的贯通,上饶的产业发展也进入“高速时代”。我们抢抓机遇,提前谋划产业布局,集聚发展新动能。在大数据产业领域,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大数据人才服务中心,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了大数据研究院,着力打造大数据协同创新研发、大数据创新创业孵化、大数据人才培养三个平台,成功引进华为、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国美、一呼百应等一批大数据领军企业进驻,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江西省数字经济示范区”。2017年12月上饶大数据产业园获批我省首个“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是发展大数据产业,更能体现人才对产业支撑和引领的决定性作用。《上饶市大数据人才支持服务办法(试行)》是我市紧扣“打造四省交界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汇聚八方英才共建大美上饶”总目标,服务大数据人才发展的统领性文件。《服务办法》以“做优产业人才服务,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为根本原则。
一、主要内容
整个《服务办法》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十四条。第一部分是制定依据。根据《上饶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饶发〔2016〕1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细化我市大数据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工作。第二部分是服务对象。将人才划分为两类:大数据高层次人才和大数据创新创业人才。第三部分是服务措施。针对我市引进的大数据人才在项目上、生活上进行扶持和帮助。第四部分是服务保障。落实人才经费、强化组织领导等。
《服务办法》的完整文本已经发给各位记者朋友,这里我就不多作赘述了。
二、政策特点
我市出台的大数据人才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实用原则。我们在上饶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大数据人才学历不高、职称不高,具有较强研发水平、较高实操能力,但无法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情况,进一步放低人才准入门槛,将具有实操型的大数据人才作为认定对象,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优惠、扶持、服务措施。
二是突出产业需求。我们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大数据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把引才的重点放在数字存储、数字金融、呼叫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产业方向。为了做到精细化引才,我们一家一家企业走访,征求并摸准了企业的差异化人才需求,从而在引才时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引才。
三是突出启动扶持。对引进我市的高层次人才,在获得国家级、省级重大(含重点)科技研发项目时,最高可配套3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在创业引导基金中设立成长型大学生创业子基金,并安排一定的专项扶持资金,专门用于扶持成长型大学生大数据创业企业发展。大学生大数据创业企业可申请最高200万元的“风险池”项目融资支持。
四是突出成果转化。对大数据人才带项目在我市设立成果转化、开办企业的,经评审给予最高60万元资助,企业经营前三年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所得部分100%用于奖励企业自主创新。引进人才创办企业在办理税务登记及其他涉税事项时,可享受纳税绿色通道服务,其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为标准,给予前三年100%个人奖励。
五是突出金融保障。对获风险投资的大数据人才创业企业,可给予不超过投资额50%、最高可获得不超过2000万元的政策性担保;对获得银行贷款且符合大数据人才的创业企业,按不同贷款额度可给予50%—100%的贷款贴息补助。
六是突出细微服务。对经认定的大数据人才,发放“大数据人才服务卡”,在高铁试验区设立“数字经济人才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实现“一站受理、一站办结”。同时,将服务内容落小、落微。如对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每月20000元的生活津贴,并配备工作用车1台和助手1名;对户籍所在地为上饶市外的大数据创新创业人才,每周补贴1张高铁票,实报实销。通过配备工作用车和助手、报销高铁票等看似“微小”的工作做扎实,让人才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服务水平。
尹颂:谢谢黄部长的发布。上饶市围绕做大产业抓好人才工作,随着《上饶市大数据人才支持服务办法》的深入实施,定将不断释放人才政策红利,开启上饶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接下来,请中共新余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赖国根先生作政策发布。
新余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赖国根(黄玉婷 摄)
赖国根:《关于实施新余市人才政策三十条的意见》,共30条。从人才工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平台建设、人才服务保障、人才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提出实施“新余双百人才工程”、“万名大学生来余留余就业创业工程”、“新余柔性引进千名人才工程”、“新余千名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工程”、“新余千名乡村实用人才振兴工程”、“新余三名工作室建设工程”、“新余青蓝人才培养工程”、“ 新余百名紧缺专业高级人才引进工程”等八大重点人才工程,主要内容体现为八个突出、八个重点。
一、突出高端引领,重点集聚重点产业人才。瞄准钢铁、锂电、新能源、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面向海内外重点支持引进100名左右高端产业发展人才,支持培养100名左右本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对入选的人才(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金扶持及相关优待政策。
二、突出储备青年人才,重点吸引高校大学毕业生。瞄准市外高校和我市高职院校大学毕业,实施“万名大学生来余留余就业创业工程”,5年吸引5万名大学生来余留余就业创业。全日制大专及以上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硕士研究生给予安家和生活补贴5万元,并将出台系列配套支持政策。
三、突出以用为本,重点柔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提出“新余柔性引进千名人才工程”,给予每人最高10万元补贴,并将出台系列配套支持政策。
四、突出新宜吉六县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人才合作,重点吸引周边人才。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新宜吉六县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下一步,我们将从人才流动互促互融、人才信息共建共享、人才评价互认互准、人才平台共用共赢等方面着手,推动新余、宜春、吉安三地人才合作。在年内组织专门面向新宜吉六县(市、区)、在外新余籍或配偶一方在新余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公开选调。
五、突出服务质量,重点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一是全面提高了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补助和生活补贴。给予安家补助10万—200万元,生活补贴2.88万—108万元。比如,一个全日制博士来我市工作,获得的安家补贴和生活补贴由原来的11.6万元提高至32.2万元。二是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5年先征收,后全额奖励。三是优先安排子女入学。高层次人才子女就读公立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享受自主择校或中考加10分政策。四是解决家属就业。高层次人才的配偶或子女有编制的对口对应、随调随迁;没有编制的,可参加专门面向高层次人才配偶子女的事业编制考试。五是开辟医疗保健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家庭医生,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等等。
六、突出宣传造势,重点打造尊才爱才城市形象。一是建立“人才驿站”,博士来新余考察观光,公办旅游景点免门票,每年提供定点宾馆3天免费食宿。来新余面试的硕士研究生提供定点宾馆3天免费住宿。二是完善“新余人才日”制度。每年7月27日前后,在全市上下开展系列人才活动,2013年起至今我们已举办了4届。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提出在市驻外机构、高校、在外新余籍人才聚集地设立一批“招才工作站”,聘请“招才大使”,给予经费支持和奖励。四是创新宣传方式。制作新余人才宣传专题片;在中国?新余网开设人才专栏;在市规划展览馆开辟“渝钤骄子”展示专题,开发网上人才管家APP等。
七、突出改革创新,重点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完善以实绩和贡献论人才的标准,将“在我市钢铁、新能源、锂电、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从业五年以上且年薪50万元以上或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人才”列入市高层次人才,改变了以往单纯依据职称、学历、荣誉等硬框框来评定人才的做法,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绩和贡献。二是注重激励科研平台发挥作用,除适度提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建站资金支持外,更加注重平台作用发挥,对项目完成较好,作用发挥明显的平台,给予3万—50万元奖励。给予每名博士后进站科研资助5万元,其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资助的,给予10万元配套支持。三是进一步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完善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简化急需紧缺人才审批程序、扩大招聘范围、降低开考比例。探索突破编制总量限制,试行新余学院根据现有教师规模自主设置岗位总量,自主决定聘用人员等。四是更加注重用好留住本土人才,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提升了本土培养人才待遇。新认定的本土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给予1.2万元特殊津贴;在解决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就学、个人所得税奖励等各项优待政策方面,待遇同等。
八、突出考核激励,重点确保人才政策落地见效。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制度,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内容;完善人才工作督查制度,逐条对照三十条,由有关单位牵头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细则,联合市绩效办进行定期督查调度;完善人才工作考核制度,在绩效考核中,对从市外全职引进1名国内外顶尖人才或国内领军人才A类的,一票肯定为招商引资先进。将人才工作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二是落实经费保障,由市财政统筹资金,大幅度提高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保障人才政策有效落实。
尹颂:谢谢赖部长的发布。相信,随着“人才新政”30条的落地见效,美丽的创新型城市新余,一定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
接下来,请中共鹰潭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余正琨先生作政策发布。
鹰潭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余正琨(黄玉婷 摄)
余正琨:对标中央、省委关于做好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鹰潭市紧贴工作实际,从2017年6月开始陆续出台了《鹰潭市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7-2020)》《鹰潭市“鹰才计划”实施方案》《鹰潭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1+N”人才新政,全面吹响了人才工作的集结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面向国内外引进100名高层次人才和20个顶尖团队来鹰创新创业。柔性聘请50名院士等高端人才为我市提供服务。打造20个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及对外展示平台。重点培养100名创新创业人才,100名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技能型人才。选拔100名高层次人才在我市和发达地区进行双向挂职。“新政”主要围绕重大产业、重点领域集聚和培养人才,通过“六个一批”的方式(即:引进一批、聘请一批、合作一批、培养一批、交流一批、选调一批)进行引、育结合,多种形式不断壮大全市人才队伍。
一是政策加码,全力引才。着眼于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和省外及省内其他兄弟地市的人才政策,本着“横向对比、结合实际、适当提高”的原则,制定出相关优惠政策。对引进的创业人员,提供最高15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1000万元的股权投资、400万元的担保贷款以及100万元安家费;对引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最高1200万元的项目资助、100万元安家费和24万元/年的生活费,提供免费人才公寓;对柔性聘请的专家,给予最高500万元项目资助,提供免费人才公寓;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用人单位,给予最高每人20万元的奖励补贴;全市调剂100个编制,设立市直高层次人才编制专户,专门用于人才引进。
二是产业引领,精准育才。着力于培养本地各类人才,充分挖掘本地人才的潜力,进一步打造本土特色人才队伍。特别是加大对物联网、铜产业、道文化、旅游、物流、雕刻、眼镜、烘焙等8个特色产业和教育、医药卫生、现代农业三大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力度,精准施策。对入选“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创业类人才提供最高5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1000万元的股权投资、4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创新型人才提供最高2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对参加学术会议、交流访问、短期研修等活动的技能类人才,提供最高10万元/人/年的经费资助;对用人单位等机构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最高50万元/人的人才培养奖励。
三是搭建平台,集聚人才。着手于为引才聚才提供载体、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平台。我市围绕打造世界铜都、中华道都、智慧新城以及鹰潭特色产业,积极推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智基地、留创园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努力共建科技、研发人才发展平台,培养和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对入选“人才发展平台合作计划”的机构,提供最高3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对在鹰潭新建科研院所(基地、中心等)给予最高60万元的建设经费;对入选“人才发展平台合作计划”的人才,提供最高100万元安家费和24万元/年的生活费,提供免费人才公寓。
四是优化环境,服务人才。着重于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入选“鹰才计划”的市外引进人才,提供包括生活补贴、安家费、人才公寓等服务。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需进驻全市各园区的,提供三年内不超过1000平米的免费办公场所。为入选“鹰才计划”人才的配偶、子女办理随迁手续,随迁配偶具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身份的,按对口原则进行安置;不具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身份的,待业期间发放生活补助。随迁子女,就读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不受户籍限制,全市范围内自主择校。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采取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模式,设立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开辟人才服务专窗,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提供“妈妈式”服务,为人才开通服务“绿色通道”。
鹰潭产业特色明显、区位优越、文化厚重、山水秀美,再加上交通便捷、气候条件好、生活成本又不高,人才来了一定有用武之地,一定有价值实现和个人成长的平台。鹰潭还有丰富的产业支持政策,先后获得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铜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是中国铜产业基地。移动物联网产业加速集聚,是全球首个三张NB-IoT网络全域覆盖的城市,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是江西省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等。这一系列国家、省级支持政策,一定会给所有来鹰潭创新创业的人才最大幅度保障。
尹颂:谢谢余部长的发布。去年以来,鹰潭市制定实施人才强市行动计划等人才新政,全力引才、精准育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吹响了人才强市建设的集结号。
接下来,请中共赣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伟先生作政策发布。
赣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伟(黄玉婷 摄)
张伟:赣州始终把人才作为 “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特别是2017年8月,在省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和市委主要领导高位推动下,对标中央、省委部署,聚焦赣州产业发展,出台“人才新政30条”,贯通人才的“引、育、用、留”全过程,致力探索人才集聚的“赣州方案”。
新政提出的主要目标是:5年重点引进和培养100名(个)产业领军人才或团队,引进和培养1000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1万名各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吸引不少于10万名大学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到赣州创业创新,推动100万名产业工人培养或回归,努力形成高精尖人才领军、产业骨干人才中坚、基础人才争相涌入的良好局面。
与以往人才政策相比,新政的主要特点体现为“四化”:
一是政策“精准化”。经充分调研论证,将赣州所需人才分为8大类,相应制定17个政策包,每个政策包对应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分类分层提供支持和服务。突出产业导向,重点围绕“两城两谷一带”等首位产业、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二是资助“沿海化”。人才事业需要有大视野、大格局。赣州作为内陆城市,政策待遇努力向沿海发达地区看齐,敢下血本,舍得投入。对带项目到赣州创业的人才,最高给予2000万元的无偿资助、600万元的特殊津贴,同时享受税收返奖、人才住房、家属安置、父母照顾等多方面的优惠支持。顶尖人才,相关待遇“一事一议”。可以说,如果你是特别优秀、符合赣州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只要把项目和团队带过来,其他的事都可以交给我们。
三是平台“多元化”。英雄不问出处,出处不如聚处。为给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强化现有8家“国字号”科研平台建设,重点采取“一硬一柔”的方式打造两个平台。“硬”的就是规划建设国家“千人计划”产业园,集成最优人才政策、招商政策,打造高端人才创业集聚区;“柔”的就是建设赣南苏区人才发展合作研究院,打造成市委、市政府柔性引才的高端智库。同时,大力扶持双创平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建设,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
四是服务“专业化”。坚持实施人才温暖关爱工程,把做实、做细服务作为人才赶超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的重要法宝。成立招才引智局,推动人才交流中心改革,推动专门的机构为人才提供专业的服务。
下面,我想就媒体朋友和广大人才比较关心的三个方面的政策作个重点介绍:
政策1:入驻国家“千人计划”产业园,可享“6个2000万”资助——人才创业有平台
目前,已在赣州经开区规划13.12平方公里建设赣州国家“千人计划”产业园,采取灵活方式,与高端人才共同经营、发展。对入驻产业园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国千”专家,最高可享受“6个2000万元”的扶持政策,即最高2000万元无偿资助、2000万元产业引导资金、2000万元设备及厂房租金补贴、2000万元税收奖补、2000万元上市奖励、2000万元做大做强奖励,产业园近期将开工建设。同时,人才新政明确鼓励各地创办国家“千人计划”产业园等高端人才创业平台,赣州(章贡)“千人计划”产业园已于4月9日正式开园,目前已有多名“国千”人才签约落户。
政策2:5年筹建10万套人才住房,5折租、8折售——人才安居不用愁
从人才最关心、最现实的住房问题入手,计划用5年时间筹集建设10万套人才住房,原则上80-180平方米/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5折租、8折售。出台专门政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在中心城区购房不受限制。市本级重点在蓉江新区建设人才小镇,打造高品位、高质量、高智能的人才聚集区,现已完成初步选址和规划,首期建设用地127.5亩,今年将开工建设。中心城区和“两城两谷一带”所在地新出让商品住房项目,均按计容面积不少于10%的比例配建人才住房,目前中心城区已配建1400余套。全市共筹建1.18万套过渡性人才住房,提供给新进人才居住,人才到赣州来,都可实现先“安居”再“乐业”。
政策3:“线上+线下”“筑巢引+上门请”,服务用心用情也用科技——人才服务有保障
为把人才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做到极致,我们想了不少办法。“线下”,不仅市县成立了“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招才引智局,充实了人员力量,还在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设立人才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人才“最多跑一次”。“线上”,开发人才管家APP,目前已试上线运营,今后人才津贴申领、子女就学、家属安置、项目扶持、日常生活需求等均可网上提交、网上办理,争取做到部分待遇“一次不用跑”,提供全天候“店小二”“保姆式”服务。除“筑巢引凤”外,将招才引智端口前移,主动上门引才,如在宁波市设立人才联络站,选派干部驻站工作,推动“宁波人才赣州用”,取得不错效果。此外,重大政策新闻公开发布,重大演出活动设立人才专席,市外博士公办景点免票观光,指定酒店免费住宿54天(每县3天),目前已有220多名博士申请入住,大力塑造尊才爱才的城市形象。
尹颂:谢谢张部长的发布。赣州市通过出台“人才新政30条”,为人才工作“引、育、用、留”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特别是通过成立招才引智局,组建人才服务中心,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
接下来,请中共宜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蔡清平先生作政策发布。
宜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蔡清平(黄玉婷 摄)
蔡清平:宜春,位于江西西部,因韩愈名诗“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而得名。我们紧扣改革发展大局,布局人才新政,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总领,推出“1+N”系列政策组合拳,在人才创新创业、产业支撑、新经济新动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以人才体制机制的大改革推动人才的大集聚、事业的大发展。
一、策应发展战略,引才政策先行
紧扣我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积极破解人才引进难题,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推出20项优惠政策聚才引才。
——在生活待遇上,鼓励高层次人才在宜安家落户,最高给予200万元购房补贴、72万元个人生活津贴,配偶随迁优先安置并享受从业补贴。
——在扶持培养上,最高给予200万元创业扶持、9年内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100%奖励。科研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政府给予1:1配套支持。
——在平台搭建上,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大力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大幅提高补助标准,最高每站补助60万元,进站博士后每人给予10万元支持。
——在服务保障上,免费提供人才公寓住房,人才“零门槛”落户、子女“零门槛”择校,职称评定打破资历、台阶限制,“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文凭看水平”。发放高层次人才绿卡,组织健康体检,减免旅游景区门票等优惠。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充分彰显我市对人才的热切期盼和渴求。
二、聚焦主导产业,扶持创新创业
我们按照“重点产业在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服务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人才扶持政策。
——做强实体经济,出台《培育壮大实体经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实施意见》,设立市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730亿元,组建了“1+5”的投融资平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资金扶持。
——打造“亚洲锂都”,出台《加快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对投产企业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对引进技术并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
——振兴“中国药都”,出台《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引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等来宜设立中医药研发机构,对获批省级创新平台的,最高补助100万元。
——建设智慧小镇,出台《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设立规模3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鼓励引导大数据龙头企业来宜落户,最高给予500万元落户奖励、3000万元总部企业投资建设主体奖励。
三、广辟渠道聚才,助推人才发展
我们创新形式,广辟渠道,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走进宜春、服务宜春,以更大的诚意聚才。
——拓宽招才引资渠道,出台《建立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融合互动》政策,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架起人才对接服务的桥梁和纽带,实施精准引才。
——依托明月山温泉资源优势,打造人才旅居休养“栖息地”,建立柔性引才高端智库,邀请国内外高端人才来宜旅居休养,精心设计人才“自由行”或团队考察路线,开展门票、车票、食宿免单等活动。
——深入实施宜春学子回归培养工程,从提高待遇、改善生活和奖学激励等方面,鼓励宜春籍优秀学子报考“双一流”大学,毕业后回归家乡从教、从医,壮大本土人才队伍。
——引导更多人才流向基层、流向一线。出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大中院校毕业生紧贴基层实际,以自主创新创业、“三支一扶”等多种形式为基层发展贡献才智,最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400万元。
四、提供优质服务,厚植人才氛围
哪里服务优、环境好、氛围浓,人才就在哪里聚集。我们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保障,着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
——提供精准服务,出台《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实施办法》,市厅级领导带头,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别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实施精准化、全方位联系服务。
——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对评选出的在各行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每人重奖10万元,在全社会营造人人想成才、人人能成才的浓厚氛围。
——提高办事效率,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让人才“只跑一次”甚至“一次不跑”。
——提升服务水平,开发“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线上平台,让人才通过手机或互联网随时了解我市发展环境、人才政策和岗位需求。
尹颂:谢谢蔡部长的发布。宜春市通过出台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为龙头的“1+N”人才政策体系,为引进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接下来,请赣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超先生作政策发布。
赣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超(黄玉婷 摄)
李超:现在,我向大家解读《赣江新区关于人才引进和培育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的有关情况。《若干措施》共七大类35条,重点实施“赣江海智”“赣江创新”“赣江创业”三个计划,三个计划均不设名额限制。
一、申报条件。“赣江海智”计划(1)-(5)类为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或相当于“两院”院士层次的人才。(6)类为国家“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领军人才及省委“双千计划”人才;“赣江创新”计划主要引进有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工作经历,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且自带科技成果到新区转移转化的创新人才。“赣江创业”计划要求人才的创业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导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潜力。
二、扶持政策。在项目资金扶持上,人才获中央、省科技或产业项目资助的,按就高原则,“赣江海智”人才予以100%配套,“赣江创新”人才予以50%配套。对新区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能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最高可享受1亿元的项目资助。对全职引进的“两院”院士或相当于“两院”院士层次的人才,每人一次性给予15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在安家和购房补助上,“赣江海智”计划(1)至(5)类人才首次在南昌市购房,最高补贴300万元,首次在永修、共青城市购房,最高补贴200万,未购房的可享受新区提供的300㎡独立住房一套;第(6)类人才首次在南昌市、永修县、共青城市购房,最高补贴100万元,未购房的可享受新区提供的150㎡人才公寓一套。“赣江创新”计划人才首次在南昌市、永修县、共青城市购房的,最高给予50万元的购房补贴。在银行贷款贴息上,人才创办的企业经银行确定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后,“赣江海智”人才给予年度利息额50%的贷款贴息,最高3年,总额不超过150万元;“赣江创新”人才给予年度利息额20%的贷款贴息,最高3年,总额不超过50万元。在人才建设实验室或租用办公场地上,给予“赣江海智”“赣江创新”人才三年的资金补贴,总额分别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另外,对“赣江海智”“赣江创新”计划人才还会给予特殊津贴、税收奖励、配偶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优惠政策,对“赣江创业”计划人才给予企业税收奖励、场地租金补贴、员工社保补贴等政策。除了这些,我们还正在研究出台更大力度的人才政策。
三、其他政策。新区还积极推动创建技能专家工作室,给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技能专家工作室经费资助,按1:1比例配套工作经费。扶持青年大学生就业,对青年大学生实行“零门槛”落户、发放生活补贴、安排人才公寓等。同时,在人才奖励表彰、扶持创新创业平台、中介服务引进等方面加大表彰奖励力度。例如对在新区全职工作1年以上,并从新区申报入选的国内外“两院院士”、国家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或同等级称号(荣誉)的人才,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奖励;给予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1比例配套研发经费的资助;企业或中介组织引进“赣江海智”人才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人的奖励。
四、人才服务。我们的理念是,要有俯首甘为人才牛的精神,为人才提供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全方位服务。通过设立人才服务中心,建设人才信息化平台,建立人才反映问题销账制、领导直接联系专家制、院士专家疗养制、高层次人才意外救助机制等相应制度,构建“一站式”服务模式。建设大学生公寓、高层次人才公寓和海外人才专家公寓,妥善安置人才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探索建立“赣鄱人才特区”,努力创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力争在新区新建10个各类博士后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设立人才发展基金,积极协助企业、人才申请省人才发展基金、省人才贷款扶持,对创业担保贷款扶持的人才创业项目,推介给合作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融资。对获得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风险投资的人才创业项目,优先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扶持。
尹颂:感谢李主任的发布。赣江新区作为全国第18个国家级新区,成立一年多来,大力推进“赣江海智”“赣江创新”“赣江创业”三大人才计划,着力打造赣鄱人才特区,为推动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接下来,请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朱小理先生作政策发布。
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朱小理(黄玉婷 摄)
朱小理:南昌大学先后被列为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迎来了有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校上下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先后制订出台了《南昌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暂行办法》、《南昌大学高层次人才考核暂行办法》、《南昌大学“215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南昌大学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服务方面的政策,在这里,我就几个主要人才政策作简要的介绍:
一、《南昌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是学校为进一步加强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增强引才工作的针对性,规范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而制订出台的一个重要文件。
“暂行办法”明确了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保障机制、服务管理、工作程序等,特别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层次定义、任职条件和薪酬待遇进行了清晰的划分。我们将高层次人才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杰出人才,第二层次是学科领军人才,第三层次是学科方向带头人。对于学校认定的杰出人才,学校提供80-120万元的年薪,并以杰出人才为核心,组建学术团队,配备工作秘书,提供所需的实验与办公用房以及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安排配偶工作,学校附属三甲医院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为引进人才子女提供自小学至高中的一条龙优质教育资源,特殊情况还可一人一议、一事一议。学校认定的学科领军人才,学校给予年薪50-80万元的薪酬待遇及相应的科研启动金、安家费,同时,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这一层次包括引进国家“四青”人才,即青年千人、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人才等,这一层次的青年英才也是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争夺最激烈的。学校认定的学科方向带头人,学校提供年薪25-50万元的薪酬,并提供相应科研启动经费。主要是引进在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发展潜力,具有保持或赶超本领域国内先进水平能力的人才。此外,对于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人才,我校在薪酬体系上做了不同的设计,使引才工作更具有操作性和竞争力。
二、《南昌大学“215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我们知道高校的人才工作有两个重要抓手,一个是引进,另一个是培养。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坚持培养在人才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坚持将引进作为重要手段,以“引”促“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进程。如果说“暂行办法”是引才工作的重要抓手,那么《南昌大学“215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则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大招”。
“215人才工程”是学校培养本土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着力突破人才瓶颈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校内遴选2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赣江杰出教授),100名左右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学术带头人(赣江特聘教授,年龄45岁以下),500名左右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赣江青年学者,年龄35岁以下)。学校设立“215人才工程”专项基金,对入选人员给予资助,入选“215人才工程”赣江杰出教授的人选,学校提供20万元/年的资助,入选赣江特聘教授的人选,享受6万元/年的资助,入选赣江青年学者,享受2万元/年的资助,一个聘期为5年。
“215人才工程”旨在进一步培养、稳定、提升和激励学校一线教学科研人员,从普通教师到青年学者,再到特聘教授、杰出教授,培养贯穿教师职业生涯起步、发展、提高的不同阶段,通过分阶段实施基础培养、骨干培养和拔尖培养,构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
“215人才工程”形成了与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项目相衔接的校内人才培养体系,并起到平衡协调“本土”和“引进”人才关系,稳定“本土”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三、《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为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统筹,加大聚才引智工作力度,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和营造工作氛围,学校还制订出台了《南昌大学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26条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支持政策。
共分为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强调要进一步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确立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同时,明确人才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格局以及工作方法和实现途径。第二部分主要就如何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三部分主要围绕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提出了八条具体的工作指导意见。第四部分主要是对现有的各项人事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工作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提出一些新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第五部分主要从完善人才经费投入机制、落实人才待遇保障机制和营造和谐发展的人才环境等方面提出工作指导意见,阐述如何做好人才的支撑和服务工作。
南昌大学将2018年定位为“引才聚智”和一流建设年。作为省委人才办开展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系列活动之一,南昌大学将在5月15日至18日召开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是我校拓展人才引进途径,着力促成一批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来校干事创业的总要举措之一。学校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育氛围,拿出最优惠的政策,构建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资源保障体系,努力营造重才爱才惜才的良好引才育才环境,打好这场“人才争夺战”,广聚天下英才支持江西经济社会发展。
尹颂:谢谢朱校长的发布。南昌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服务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引才育才用才环境。
接下来,请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姚弋霞女士作政策发布。
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姚弋霞(黄玉婷 摄)
姚弋霞: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数学、地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62个国家级、部级、省级科研平台。学校有在编教职工2900余人,拥有一支由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组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江西师大附中是全国百强中学、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小学也是江西省最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校以才兴,业以才立。“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江西师范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顶层设计,实施高位推动,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机制,打造了包括待遇、培育、激励和服务在内的极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
第一,优厚的引才待遇政策。学校充分尊重人才的价值,坚持把优质资源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中,根据人才市场情况及时修订有关政策,确保各类人才引进待遇与时俱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设立了“揽才引智奖”,鼓励以人才引人才。
(一)高端人才待遇
1.两院院士、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提供年薪不低于300万元;提供不少于140平方米工作住房租住,同时一次性提供20万元安家费;或提供安家费70—100万元。
2.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提供年薪120万元。
3.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青年项目人选:提供年薪80万元,或实际受聘岗位工资福利待遇+人才专项津贴50万元/年取酬。
4.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级百千万工程人选:提供年薪60万元,或实际受聘岗位工资福利待遇+人才专项津贴40万元/年取酬。
(二)海外人才待遇
1.海外知名大学终身教授或相当职务:按实际受聘(或专业技术3级)岗位享受工资福利待遇+引进人才津贴20-60万元/年(或年薪55-120万元);提供安家费70-100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文科30万元起,理科50万元起,工科200万元起。
2.海外知名大学助理教授以上职务者:按实际受聘(或专业技术4级)岗位享受工资福利待遇+引进人才津贴15-20万元/年(或年薪35-55万元);提供安家费35-55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20-200万元。
3.优秀青年海归博士:按实际受聘(或专业技术5级)岗位享受工资福利待遇+引进人才津贴8-12万元/年(或年薪25-35万元);提供安家费25-35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10-50万元。
(三)优秀国内博士
按实际受聘岗位享受工资福利待遇,前3年可校内享受副高六级岗位的绩效工资待遇,业绩特别优秀者还可享受引进人才津贴3万元/年取酬;提供安家费25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文科4万元,理科5万元,工科6万元;另外,业绩特别优秀者可提供安家费4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文科8万元,理工科15万元。
(四)其他:各类人才可根据人才类别,提供安家费13—100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视情况安排配偶工作,子女可以享受附属学校就读政策,可独立组建团队。特别优秀者可一人一议。
第二,梯度的人才培育政策。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培育计划,打通人才成长渠道,优化人才生态建设体系。比如,学校设立了青年英才培育计划和高端人才培育计划,每年额外对入选院士培育对象25万+、领军人才培育对象20万+、四青培育对象15万+的培育津贴。再比如,学校专门制定了定特色、定方向、定团队、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的“学科六定”工作方案,让每一位新引进的人才都有学科归属,除独立组成团队的新引进人才都有研究团队。此外,针对人才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淬火断裂”的问题,学校通过高等研究院,实行特殊的管理体制机制,让优秀的海归人才在这里组团队、带队伍从事交叉学科研究,专攻高水平科研成果。
第三,精准的人才激励政策。学校建立了涵盖本科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突出业绩奖励体系,对相关领域取得的突出业绩给予重奖。比如,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除给予配套经费外还将给予个人10万元奖励;对在SCI一区和二区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分别给予4万和2万元奖励。2017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并以此为契机不断优化薪酬分配与突出业绩奖励体系,完善人才团队打包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激励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好发挥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的头雁效应。
第四,科学的人才服务政策。学校专门成立了拔尖人才工作小组和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建立了校领导一对一服务高层次人才机制,推动各职能部门主动对接上级“放管服”政策,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手续,提高精细服务质量。各学院由学院班子成员、学科带头人与新引进人才结对服务,帮助新引进人才尽快熟悉情况。总之,通过校院两级联动,切实帮助人才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人才队伍的“学术生产率”。
尹颂:感谢姚校长的发布。江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在实施人才强校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各位来宾、各位记者朋友,好政策引来好人才。我们相信,随着一大批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省市人才新政落地见效,必将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今天上午的集中发布会到此结束,下午2点半开始,将组织人才代表参观省市人才政策展示、咨询人才政策,欢迎记者朋友们开展现场采访。
现在休会,谢谢大家!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网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48365365(gqtjxsw)”和微博“48365365”。